云台山在哪?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河南焦作。
如此答案,在山西尤其是晋城陵川人看来,说法有失偏颇。
他们的观点是:“云台山北起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南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而且大部分都在陵川县境内。”
围绕着地界纷争,豫晋两地十余年间摩擦不断,这边,河南云台山景区一骑绝尘,连获6个国字称号,那厢,“裸体秀”、“截源断水”等民间行为苦盼“公正”。
在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豫晋两地能否摒弃前嫌、联手开发,让云台山这颗太行明珠更加璀璨,这考验着两地政府的执政智慧。
曾经的“蜜月期”,一架空中缆车,往来豫晋两省间
6月27日,周三,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尚不是周末或节假日,云台山景区游客依旧爆满,景区入口的候车亭,不时拼凑起一拨游客,乘坐着景区的免费巴士直奔各个景点。
景区入口的地方叫做岸上,是当地一个乡镇,主干道现已成为游客集中休息吃住玩乐的一条街。夜色四合,街道上灯光璀璨,招揽生意的声音此起彼伏,熙攘的游客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当地传统的“打山药糕”,两个人,各执一把木槌,此起彼落,敲击的闷响响彻山谷。
乘坐景区巴士,过“红石峡”,直抵景区深处——泉瀑峡,逆水而上,水尤清冽,高峻挺拔的山影映在清澈见底的潭水中,游鱼、水草、潭底清晰可见,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描绘的幽雅清灵之风。
峡谷尽头,便是有着华夏第一瀑之称的单级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导游说,雨水充沛的季节,瀑布“宛若银河飞落,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
“那边就是山西的地界!”一环卫工指着高耸入云的山巅说,云台山景区和山西陵川勤泉村原有个连接的通道,因纠纷未解,通道被一道铁栅栏阻断。
豫晋两地关于云台山的纷争,在周边村民看来,已是公开的秘密。鲜为人知的是,两地曾有着一段合作的“蜜月期”。
上世纪80年代,旅游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地的村民就开始了民间的旅游开发。“河南这边曾修建了观光缆车,缆车可以从(河南)纸坊沟村直通(山西)勤泉村。”
原纸坊沟村民回忆,缆车几十个吊篮,一个吊篮坐两人。“游客多的时候,从早到晚都不间断的,从河南去山西,从山西来河南,来回运送。”
彼时,河南、山西两地村民各自经营、各收门票,互不干涉。
2004年,因地界纠纷矛盾加剧,缆车停运。“据说是因为不安全,主要还是两地(河南和山西)因为地界问题没闹清楚。”那位环卫工告诉记者。
河南焦作的经济转型,促使养在深闺里的云台山璞玉变美玉
此前的云台山如同一块璞玉,“养在深闺人未识”,改变源自于“煤城”焦作的经济转型。
据传,焦作因焦姓烧煤挖炭的作坊而得名,最早是一个矿山小镇,110年前,英国就在此开设煤矿,供英国女王取暖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煤炭工业迅猛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煤城”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产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城市,又因煤炭资源的匮乏而日渐式微。
转型,向哪转?这是摆在当时政府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自1999年始,焦作将发展旅游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借助辖区已有的奇山俊水和人文历史,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
辖区所属的修武县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发展方向聚焦于“山势高耸,森林茂密,山间常年云雾缭绕”的云台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旅游抢滩战拉开了序幕。
2002年,云台山景区投资2000余万元,连续在央视、旅游卫视推出旅游形象。2004年,用于云台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超过5个亿。同年,云台山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此后,云台山从崭露头角到一骑绝尘,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山一跃成为比肩三山五岳的世界名山,连续获得6个国字号品牌称号。
2012年,云台山景区接待游客50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5亿元。游客和门票收入超越河南老牌景区少林寺和龙门石窟,成为河南旅游发展的龙头。
作为中部地区国家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焦作因成功的经济转型被写入了高中地理教科书,而云台山也在精雕细琢之后,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西边不亮东边亮,豫晋“名山”之争硝烟弥漫
与河南这厢大刀阔斧发展旅游,旅游品牌经济效益日益彰显相对应的是,毗邻的山西陵川在上世纪90年代,也对其辖区内的“上云台”景区进行开发,因投入不足,主要依靠民间资本运作等错失发展良机,收效甚微。
就在云台山一路凯歌高奏声名鹊起之时,隐于两地间的“边界纷争”始浮出水面。
1999年,山西陵川对河南云台山景区部分区域管辖权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云台山景区的现核心景区“小寨沟”全部归属山西,“老潭沟”则属于两省共有资源。
河南修武对此并不认同,双方一度为此闹至国家部委。
2000年,国家民政、水利、建设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248号文)给出意见:……在行政区域界线和虚线之间的土地、山林、房屋、旅游设施等一切权属维持现状不变;双方要严格执行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服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
矛盾并未就此而消解。
2004年,陵川再次“上书”称,修武单方面成立云台山“管理部门”,未向其告知“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侵犯其“管理权”和“知情权”。
此外,248号文件所述“双方要严格执行云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服从云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是说应服从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部门的管理,而非“陵川服从修武”。
旷日持久的争论像云台山之名一样“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未能拨开迷雾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业界称之为,漂浮在行政表层的“地界之争”。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邵琦曾撰文称,其根源在于失衡的利益分配,充分暴露了两省在勘界、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和发展旅游价值取向等多重层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些民间的过激行为也因此被点燃,“截源断水”、“裸体秀”、“上吊秀”,最终的目的不外乎由“行为艺术”吸引外界关注,为云台山地界纠纷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资源老天给,合作靠人为,一山如何容二虎?
与河南省焦作紧邻的山西省晋城市同样是一座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资源城市,但所辖的陵川县地下煤炭资源匮乏,财政贡献微乎其微。
虽自2003年,陵川提出“旅游产业龙头”的发展思路,但头顶“省级贫困县”帽子的陵川,财政收入仅能维持行政开支,开发旅游显得“底气不足”。
郑书文,陵川本土企业家,2006年入主上云台景区,先后投资8000万用于景区开发。
他说,景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都是他的公司投资建设的,现在景区已经初步具备接待能力,等其他配套措施完善后,预计最早今年十一可开门营业。
郑书文理想的图景是恢复多年前两地“蜜月期”的合作思路,两个景区联合经营互通有无,各自收取门票,比如在交界处设置售票点,从云台山进入上云台,补上云台的门票,反之亦然。
郑说,作为民间资本一方的他曾和云台山景区及修武官方联系,但并未得到响应。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省的区域旅游合作根本不在同一轨道和同一层面,抛却地界争议,在实际开发利用和对经济社会影响方面,河南走在前列。”分析人士认为。
陵川县政府副县长徐浩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依据248号文件,晋豫两省的边界争议是不存在的,只是双方在管理、经营以及对文件解读上产生分歧。
“要与邻省景区多沟通,多交流,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旅游区建设方案与其进行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陵川县旅游局宣传科姚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陵川县先后投资一个多亿,用于旅游开发的基础建设,现正在进行项目招商。”陵川政府正在和修武对接,希望借助云台山景区的成功经验,联手开发,寻求旅游发展的突破。
学界开出的“药方”是:豫晋两地官方建立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商解决,坚决制止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等现象的发生。
合作成立晋豫云台山旅游开发公司,对包括山西、河南在内的整个云台山景区进行整体打包管理运营,并严格按照股份制公司的运营模式进行机构设置和利益分配。
两地能否重塑“晋豫之好”,将一加一等于二发展为大于二或者更多,这考验着两地政府的决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