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宇宙中心五道口参加了一次关于打车APP发展的沙龙,见到三位打车APP的创业者:快的打车赵冬,打车小秘汤鹏,百米出租孙会君(以下简称赵、汤、孙,有标注即为他们的发言)。会上还来了三位出租司机代表,发了言,回答了一些问题,还给一家打车APP送了旌旗,让在场的人十分震惊!
之前写了一篇《给打车类APP再泼点冷水》的文章,就当前打车APP的行业发展和盈利模式提出了一些疑问,归纳起来三点:1、加价模式如何应对政府的政策限制?2、盈利模式在哪,羊毛出在谁身上?3、培育市场后如何应对出租车公司、行业协会的“抢桃”行为?
对于上述问题,打车APP的创业者思考得显然会比像我这样看热闹的来得深入和实际,有些解答颇令我意外:原来他们是这么想的!
一、加价模式
打车价格没有市场化,而是由政府严格管制。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出,无论是以小费的形式,还是竞价的形式,加价都涉嫌违法出租车价格管制,可能遭到政府的纠正和处罚。
1、现状:市面上打车APP基本都有此功能,那么加价打车的订单到底占多大比例?快的打车称有两成订单加价,打车小秘称大约是15%(百米出租无加价功能)。
2、效果:加价打车对打车成功率影响有多大?此前有媒体报道加价了才能打到车,不加价打不到。但实际的情况是:早晚高峰加不加价对达成成功率的影响不大(赵);早晚高峰加不加价对打车等待时间差不多(汤);高峰时加不加价对司机接单动力影响不大,司机接单要综合考虑远近、堵车等情况(孙)。说到这些,坐在我旁边的三位出租车司机频频点头,或小声说“对”表示赞同。
3、政策:赵总称他们咨询了政府运管部门的意见和态度,得到的答复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到目前为止也没看到政府发文叫停或干涉的情况。政府的态度是:加价行为要接受政府的指导。孙总补充:还要遵循行业规范。若政策不让加价,三位均表示会遵守,马上取消加价功能。按目前的加价订单比例,取消后影响也不大。
4、前景:打车APP解决的是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加价模式不是打车APP的核心诉求,加价也不是竞价,更多时候是对司机接某些特殊订单的一种合理补偿,比如离乘客距离较远时的费用补偿(赵)。
二、盈利模式
之前潘越飞在他的《黑打车应用的都是门外汉!》一文中阐述过打车APP的市场前景,提出降低出租车空驶率(从中抽成)、预约加价模式这两种盈利模式,认为市场前景巨大。昨天听了此版本思路的详细解答,来自快的打车赵总。我猜测小潘的思路也来自快的打车市场分析。赵的算法和思路如下:
全国出租车行业每年的总营业额大概是3000亿,现在出租车的空驶率平均为20-30%;若能通过打车APP让空驶率降低5%,那么能帮助司机增收的钱=3000/80%×5%=187.5亿。从司机增收的这些钱中,打车APP抽成10%(问现场司机可愿意?司机点头),营收就有18.75亿。
先不管这个思路和算法靠不靠谱,光说全国18.75亿的市场规模,大吗?能养活几家打车APP?我真心觉得市场不大!若全国市场被三家打车APP垄断,分别占有市场份额50%、30%、20%,那最大的一家每年营收也才9亿。
再来说说这个思路存在的问题:增收的钱是增量还是存量?
小潘的上述文章发出后,就有人指正过:降低空驶率并不能增加打车市场的营收总规模。打车市场的整体规模(即上述的3000亿),由打车人次和打车价格这两个因素决定。打车APP的普及使用,能增加打车人次吗,即能让本来不打算打车的人转为打车吗?这种情况存在,比如昨天,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回来时在公交站等公交车,好长时间不来,就想打车回家,但最后等到公交了也没打到车;若使用打车APP打到车了,那这次打车就是增量。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长时间等不到公交车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堵车和出行高峰,而这两个原因同样会导致不好打车。等到公交车和通过APP打到车的几率差不多。
所以,按赵总的算法得到的187.5亿,并非都是增量,估计大部分仍是存量,即是3000亿中的一部分,对整个出租司机群体来说,平均收入并不会增加。这一结论也得到昨天参加沙龙的司机的印证,他们在回答使用打车APP后是否收入增加的提问时,回答是收入差不多,但空驶降低。
空驶率降低,虽不增加收入,但降低了运营成本!司机称好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空驶的油费,二是能够更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
所以,降价的成本算法应该是:假定油费成本占司机总收入的40%,那么减少5%的空驶可以降低的油费成本=3000×40%/80%×5%=75亿。
这75亿是司机省下来的油钱,打车APP若想从中抽成,司机师傅们会同意吗?
还有一种盈利模式,与现在电话付费叫车相似,按每订单向打车乘客收取固定费用。这种模式搞了好几年,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很有限,不再多说。至于其他的盈利模式,赵称没考虑清楚,孙称他们接入了“电招”平台(即电话叫车,从收取的费用中抽成,有新闻说北京电话叫车费用准备从每次3元涨到5元、8元,呵呵)。
三、应对“抢桃”
快的打车获得阿里投资,滴滴打车获得腾讯投资,摇摇打车获得红杉投资,这三条得到赵的证实;滴滴还与96106电招平台合作。看来占有市场大的都找到了强大的靠山。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担心市场培育发展起来后,会不会被这三家“抢桃”:微信、出租车公司和行业协会。
从现在的情况看,出租车公司和行业协会抢是来抢了,但方式比较委婉和气,大多是合作的方式;腾讯和微信自己是不会亲自来“抢桃”的,有创业者看好利用微信平台来开展类似打车APP的服务,这样的话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无所谓谁更有优势了。
这些都是利好消息,至少“抢桃”的担忧可以解除了。
四、烧钱成本
快的打车在出租司机中的推广方式,是每天达到规定在线时间,就奖励5元或10元。相比其他公司的推广方式,昨天到场的出租司机对此感觉比较满意,他们还透露,奖励金额的多少和使用快的APP的先后有关系,先加入得到的奖励就多。这种推广方式看来比较有效,赵总说他们铺一个城市的时间,只需要2到4周就能覆盖500到1000辆出租车,之后就可以展开乘客端的宣传推广并上线正式运营。一年时间,已经烧掉几百万(赵)。
百米出租的烧钱模式更有特点,孙介绍,考虑到出租司机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他们在司机端没用推APP,而是向司机发一台7寸PAD,同时收取300元押金。PAD每月包流量1G,费用50,可以作为wifi热点,司机会推荐乘客通过PAD下载百米出租的乘客端APP。
现在最便宜的PAD,成本大概也是300左右,基本上收取的押金就能抵消这个成本。如果司机的使用体验好,一直使用不退还的话,那就相当于司机花300买了一台PAD。对百米出租来说,是比较合算的。另据孙透露,他们的订单,主要来自合作的电招平台,看来与出租公司、政府、行业协会的联合和合作比较密切。
百米出租的这种模式,更像是传统的电招平台升级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GPS电招设备,换成了PAD;也更强调与电招平台的合作。这种模式与快的打车的模式形成鲜明的差异。
烧钱还要烧多久?赵称至少两三年来不会考虑收费,会继续烧钱。汤说会跟随行业和市场的节奏。看来行业老大们现在的第一任务仍然是攻城圈用户,反正已经背靠大树,两三年内不愁没钱烧。等烧到只剩两三家垄断了整个市场,再考虑如何赚钱。
之前在潘越飞的文章评论内和他打赌,2年后若有打车APP赚到百万以上,我就去西湖白堤裸奔。很遗憾小潘不敢接招,否则我八成是赢定了。
作者:一只倒霉企鹅